查看原文
其他

李立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新使命与责任诉求

李立国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李立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新型产业变革加速变革,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断加大。我国中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备诸多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和实现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集聚人才,从而促进制造业和新型科技的发展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促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营造激励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政策环境,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现,意在通过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不平衡和中西部内部的高等教育不均衡问题来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和改革发展问题,还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这表明在“十四五”期间,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承载着新的使命,也将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新使命

一是促进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和历史的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这是制约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把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放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格局中加以考量,谋求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

推进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关键是要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不是扩大规模,而是通过资源配置的倾斜和优化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难免会处于非均衡的发展状态。如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北部和西海岸,日本则集中于东京、神户一带。课题组通过数据比较和研究发现,中国专科和本科教育的均衡化程度高于美国,即美国专科和本科教育的集聚程度更高一些;中国博士生教育的集聚程度高于美国,即美国博士生教育更为均衡一些;中国与美国硕士生教育的集聚程度没有明显区别。这既体现了中国、美国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集聚程度呈现不同特点,也体现了两国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模式。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状况,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虽然未必要达到与东部地区相同的水平,但是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集聚态势,精准预判发展动态。

现阶段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即注重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和学科建设尤其是博士点建设的支持力度,从而整体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与文化融合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有效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中西部高等教育不是一个高等教育概念,而更多指涉区域概念。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弱中有强。中西部地域辽阔,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互不相同:既有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长沙是高校较为集中并且有着高水平大学的区域;也有高等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如河南虽是人口大省,但高等教育并不发达;另外有的省份是边疆省份,稳定任务艰巨。

中西部要打造高等教育中西城市发展极,在中心城市搭建平台,促进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我国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在中部、西南、西北三大区域建设布局高等教育综合平台,共享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学术及人才资源。西北地区应考虑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龙头作用,带动并引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西南地区应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效应,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中部地区应以武汉、长沙、郑州为战略支点,带动区域整体崛起。以上措施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群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要注意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准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避免“大水漫灌”,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区域竞争是21世纪最重要的竞争。高等教育不仅具有基础性和适应性,更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高等教育要自觉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区域发展服务。我们要有超前规划布局的意识,使高等教育起到引领作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经济布局。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背后是高校、学科、专业同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区域变量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的匹配过程,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区域和高校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不够,布点多而散,集群优势不够显著。中西部部分地区对省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以及部分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够清晰,“平原”多(专业布点多)、“高峰”少(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现有中西部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招生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创业状况深度对接且良性互动少,以及人才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得不够紧密等问题。我国要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设置国家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以及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且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以高校为主体,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调整机制,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中西部区域发展的能力。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责任诉求

一是转变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由省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过渡。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和赶超的战略内生力量,影响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全局。我们需要从紧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转到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逻辑上来。

若要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我们需主动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区域的行政、经济、地理和文化区划推动协同发展。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需要实现从省域到区域布局的转变,进而实现区域联盟发展。我国省份划分起始于元朝,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原因。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和需求下,我国需要制定新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政策,从传统的省域布局转变为区域布局,如四川、重庆集群发展计划,湖北、湖南跨越式发展计划,新疆、云南、西藏、内蒙古、广西边疆民族发展计划,贵州、广西、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发展计划,中东部联合发展计划(如河南、山西联合京津冀;安徽、江西联合长三角;海南联合粤港澳)等。我国亟须破除行政壁垒,促进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制度创新,以真正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对接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系统分析,积极引导高校面向区域发展特别是面向当地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求,着力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层次、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协调、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能否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合理。面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及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新挑战,多措并举,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并将其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势在必行。

我国应积极引导高校围绕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化调整机制,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避免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追热点和盲目性;注重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形成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在动态优化调整中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打造并不断增强集群优势,避免专业设置的“功利性”和“碎片化”;鼓励高校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导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各类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逐步形成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相互协调,同类高校有序竞争的格局,并形成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如山西省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给高等教育投入300亿元,并且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投、投重点”,把重点学科专业建在百亿级、千亿级产业行业上,当前已经聚力发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山西省高等教育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产业需求,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变轨超车”,重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奋力蹚出一条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新路。

三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强化高等教育能力建设。站在中西部发展的全局审视高等教育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中西部地区要转变发展思路,由过去眼睛向东、向上看变成眼睛向西、向下看,既要看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又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高校的基础建设和能力发展更弱一些。

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政策更接地气,还需要反思原有发展思路。如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贷款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西部部分高校负债累累,部分高校偿还能力极弱。我国要切实加大中西部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大学治理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从过去的“输血”为主变为自身“造血”为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四是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形成中西部高校内生型发展模式。各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不同,在发展中都要探索符合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要积极借鉴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但是不能照搬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面向区域发展的新要求,中西部高等教育要探索自主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摆脱趋同化、模仿型发展路径,探索符合实际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形成中西部高校内生型发展模式;要立足中西部发展的现实,对接“一带一路”、边疆建设、东南亚开放、中原崛起、各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来设计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

中西部高等教育还需要打造亮点,形成自身发展优势。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要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要注重优质高校的辐射能力,保证每个省份至少有一个高等教育的中心点;实施名校建设工程,解决区域内和省内高校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以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力求避免专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调整专业方向,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可通过建立健全约束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进一步增强自律性,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起真正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人才培养体系。中西部地区还应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公布限制和禁止申报设置的专业名单;建立联合审核机制,会同综合经济部门共同审核新增专业;落实工作联动机制,根据公布的省内生源报考率、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三率”信息,向高校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建立专项评估机制,对布点较多的专业开展专项评估;将各学科专业的就业率、考研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情况作为每年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五是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激发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区域高等教育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绩效评价政策、对口支援政策等。这些政策工具在促进区域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一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精准性、财政支持力度、资源分配多少等还有很多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多是全国统一标准,较少考虑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和现实指导性;三是区域教育政策具有阶段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四是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评估制度,需要综合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政策评价制度对政策实施进行追踪问效、问责。

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协作和招生、院校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区域高等教育互助机制,引导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高校招生指标倾斜、教师挂职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健全区域教育扶持机制,按照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需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的自我发展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提高发展公平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通过一定时期的帮助与扶植,特别是在发展中导入新的发展要素,可以充分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内在发展机制。与此同时,我国还可采用竞争性的财政分配机制,形成“倒逼机制”,打破地方和部门传统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总之,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主要目标,注重打造亮点,是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良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要重点把握好内部动力与外部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能力。我国要实现从省域到区域布局的转变,切实使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与我国地缘政治、国家战略、产业布局调整目标相契合,探索多维领域、多方联动的共生机制,以期全面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立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新使命与责任诉求

李立国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